4/25/2021 1:53:51 PM 2311
古早時代,尋求刺激感的人會投身藝術界或甚至從軍,絕不會整天坐在桌前算一堆數字,既乏味又不酷。
現在時代不同了,到交易平台羅賓漢(Robinhood)註冊帳戶,查看遊戲驛站(GameStop)或特斯拉的股價,用Excel試算表分析市場資料,只要喜歡就下單,這樣的交易方式不只新潮,更是反抗體制象徵。
同時,傳統投資人─推崇「股神」巴菲特、講究勤做功課、重視價值甚於報酬─則對新生代選股任性、進出快如閃電、追求立即滿足的投資風格愕然。
於是,當傳統遇上新潮,這兩派投資人往往互看不順眼,對彼此譏諷蔑視,從社群媒體上冷嘲熱諷的迷因(meme)和貼文可見一斑。
網路討論板「華爾街押注」上就有人貼出迷因,附圖左邊是腦子很小的嬰兒潮世代中年男子叫罵:「交易股票前,要先閱讀有關市場效率的假設」,右邊是微笑不語、腦容量大的年輕男子,暗想「我只是隨便買SPAC(特殊目的收購公司),投資報酬就比他們多五倍」。
財富管理公司Bone Fide Wealth總裁波納帕斯說:「年輕人自己研究市場如何運作,這是好事。但有些人變得想在市場輕鬆賺錢並因此受尊敬,若指出這種決定會冒多大的風險,他們就覺得受到攻擊。」
許多研究顯示,長期而言,選股策略很難擊敗股市大盤,即使是投資專家亦然。根據標普道瓊指數公司的資料,2020年,主動管理式美國大型股基金連續第11年投資報酬不如標普500指數。
研究發現,一般而言,羅賓漢平台上的交易者買進股票後,接下來三到20天的投資績效不會比較強,甚至還略遜一籌。另一項報告顯示,智慧手機常使人更容易衝動買進高風險資產,並追逐媲美昔日的報酬。
但這類研究卻無助於勸阻把「迷因股」捧上天的年輕世代。新一代投資人採用非傳統策略,上社群媒體搜尋訣竅,並在網路論壇討論板熱議選股,有時面對可能虧損慘重的風險也毫無懼色,即使那意味得付出高昂的學費,學得教訓。
也確實有年輕人投資成功的實證。去年加州大學教授韋爾許就發表研究指出,在截至2020年中的兩年間,不論是美股大盤指數或量化因子模型選股策略,投資報酬都敗給羅賓漢平台上普通的股票投資組合。
世代間的投資辯論也成為家人交談話題,並在切磋過程中互相學習。22歲的凱文.艾卓安常一天多次買進、買出,操作「九成看技術面」,迥異於55歲父親喬瑟夫.艾卓安「主要著重基本面」且持股常抱四、五年的做法。
父子倆策略有別,結果也不同:2020年喬瑟夫投資報酬率77%,凱文則賠錢收場。但凱文自稱還在摸索,倚賴技術分析的策略已有進步:今年3月報酬率升到55%至65%。
來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