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/21/2021 2:35:31 PM 1714
投資藝術可說是有錢人的一種儀式,讓他們順利從粗俗的市場投機分子脫胎換骨,晉身「現代貴族」之列。而比特幣去年飆漲了四倍,這幾天又突破6萬美元,因此藝術投資世界也該換投資這種數位貨幣而致富的人上場了。
過去,有錢人玩股票和其他投資賺來的數十億美元,都花在賈斯培.瓊斯(Jasper Johns)的畫、日內瓦自由港區內倉庫中的畢卡索作品,或像知名避險基金經理人科恩(Steve Cohen),買下一頭14呎長的鼬鯊(tiger shark),浸在一個裝滿甲醛的玻璃櫃裡,擺在一個頂樓的客廳正中央。
而根據Crytoart.io的統計,數位藝術品的銷售從2020年2月的23.5萬美元,一年後飆到6,300萬美元。只不過這類藝術品就像數位貨幣,並沒有實體的樣貌。
會讓投資人願意買進數位而非實體藝術品的關鍵,在於這類藝術品會跟著一個公開認證的紀錄,也就是「非同質化代幣」(NFT),透過公共的區塊鏈,記錄此件藝術品的所有權並加以認證。
雖然一件藝術品的證物監管鏈(chain of custody)經過認證,但並不保證這件藝術品就能符合一般藝術買家的品味;現階段充斥在線上藝廊的作品,絕大多數反映的仍是加密幣世界狂熱者的愛好:謎因、笑話和加密幣。
2月中旬時,一幅名叫「彩虹貓」(Nyan Cat)的GIF圖,以300乙太幣、相當於60萬美元拍出。
本名溫克曼( Mike Winkelmann)的數位藝術家Beeple,一件名為《完整MF系列》(包括20件作品)的作品去年12月以350萬美元成交;今年3月11日,《每一天:前5000天》再以6,934萬6,250美元(逾新台幣19億元)成交,不僅一舉成為現階段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第三高價,更顛覆過去以實體畫作為主流的拍賣市場,寫下數位藝術史的里程碑。
數位藝術品平台Nifty Gateway創辦人考克.佛斯特雙胞胎兄弟中的鄧肯說,在實體藝術界中,多的是只憑一紙如假包換的認證就能賣高價的東西。
對數位藝術家而言,NFT則是終於讓他們能從作品賺到錢的途徑。片岡祝(Drue Kataoka)則視數位藝術為未來;她說,加密藝術的次領域是被藝術世界既有的「嚴肅(且有重大目的)的誤解所限制,以為那是一種新奇的、胡搞瞎搞的禮物、甚或是現代版的鬱金香熱」。
NFT其實早在將近十年前就已誕生,只是這個市場直到最近幾個月才開始起飛,主要是因為超低利率、加密幣價格一飛沖天、加上容易上手的網路拍賣平台,一起推動這波熱潮。加密幣愛好者也終於有了其他途徑,讓名下的數位資產多元化,同時大秀這些支撐他們財富的科技有了新玩法。
當然也有人踩煞車。加密幣研究機構Coin Metrics共同創辦人卡特(Nic Carter)說,這個市場陷入過熱的危險,「看起來當然有泡沫化跡象」,但他也說,「一個好點子的核心已經出現,而且會繼續興盛下去」。
來源:經濟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