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/15/2020 7:39:28 PM 923
在2019年,美中貿易戰把全球成長炸出一個大洞;2020年,新冠肺炎疫情引發前所未見的崩潰。展望2021年,彭博首席經濟學家歐樂鷹(Tom Orlik)和范羅伊(Bjorn Van Roye)預期,美中關係可能趨穩,而疫苗也有望為新冠危機劃下休止符,助全球經濟回到成長的正軌。
彭博經濟研究的基本預測是,2020年全球產出萎縮4.1%,然後到明年中經濟有望加速擴張,下半年成長將回到趨勢水準,全年則恢復正成長,國內生產毛額(GDP)增幅可達4.9%。
然而,病毒傳播路徑、經濟刺激力度以及疫苗上市時間等多重變數,代表最終的結果仍可能與預測截然不同。
鑑於通膨可能維持低迷,明年的宏觀政策環境可能維持極端擴張性。一個關鍵的不確定性是美國國會是否會通過必要的刺激措施。
整體而言,2021年或許可以樂觀期待以下這個理想的情況出現:染疫病例降速快於預期,美國財政刺激計畫達到約2兆美元大關,疫苗問市進展順利提振信心,美中關係趨穩,促進貿易。不過歷經了2020這一年的「教訓」,任何樂觀的期待仍須帶著謹慎的態度。
根據彭博經濟研究的日常活動指標,某些國家已經開始面對第二波經濟下滑,雖不至於像第一次那樣嚴重,但仍將使全球經濟於今年第4季再次停滯。
預測到2021年第1季,歐洲的封鎖措施應會使疫情曲線變平,政府持續補貼收入,將為復甦奠定基礎。而在美國,鑑於疫情控制和財政刺激方面的不確定性更高,2021年初經濟可能會再次走弱;但在歐洲和亞洲同步擴張的情況下,全球經濟應會開始重新走上復甦之路。
到明年第2季,由於天氣轉暖、疫苗廣泛配送且持續財政支持的綜合影響,景氣可望開始廣泛回暖。彭博經濟研究預估,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可望達到4.9%,而2022年,隨著景氣持續復甦,彭博經濟研究預計全球成長率將為3.9%,隨後幾年的成長將穩定在略低於3%的水準。
即使全世界都盼望著來年會更好,但新冠危機也凸顯出各經濟體在危機管理方面的優勢和弱勢,因此各國復原的速度也不一:在已開發國家中,日本相對成功地控制住疫情,付出的經濟代價有限,預測到2022年底經濟產出將僅比疫情前的趨勢低不到3%。
德國和美國的產出損失相對之下也較有限,2022年的GDP將比疫情前的趨勢少3%出頭。但英國和義大利2022年的GDP預計都會比疫情前的趨勢低5%左右;英國從一開始便未能控制住疫情,導致之後須付出高昂的成本,另一個阻礙則是脫歐問題。
在新興市場中,中國大陸在控制國內疫情和重啟經濟方面的表現均不錯,預估到2022年底,GDP將略高於危機前的趨勢,因此也是唯一可以稱作「V」型復甦的主要經濟體。而印度和巴西後年的經濟增速將比趨勢低5%左右。
在新冠危機開始之際,由於囤積提振需求以及供應減少的報導,人們擔心起通膨竄高的問題。事實上,在這一年即將結束之際,通膨並沒有出現,產出缺口仍然很大,還需要數年時間才能消除。
來源:經際日報